共找到 250 条结果
1991年8月19日,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和联邦总理科尔在通信中确认了“德意志之歌”对统一德国的传统意义。“德意志之歌”遂正式经确认为统一后德国的联邦国歌。这首歌也也常以首句歌词“德意志胜过一切”称呼,但事实上从未以此为正式曲名。
1957年8月5日,该委员会决定采用改编自印尼民谣《Terang Boelan》的霹雳州州歌的旋律,因为它具有传统南洋风味。最后,此歌曲于1957年在吉隆坡Depoh警察礼堂被正式宣布成为马来亚的国歌。
《幻想曲》的尾声又回到了开头沉重的情绪,最后以向上波动的滑奏让乐曲以传统的积极情绪为结尾的希望彻底告吹。
全曲共四个乐章,因第四乐章引入席勒诗作《欢乐颂》的合唱段落而别称“合唱交响曲”,首次将人声与交响乐队结合,打破传统交响曲纯器乐形式。
这一首歌也开始让全世界的传统音乐出版商、音乐家开始重视以虚拟歌手形式活跃的初音未来,以及为她付出的整个社区(音乐,作画,视频,网络传播等等)。
大胆的独奏开场后,第一乐章以更为传统的方式继续进行,独奏家和乐团之间的亲密关系在第二乐章《流畅的行板》中延续,类似宣叙调的弦乐齐奏与钢琴的柔和乐句频频唱和,将乐曲导入终曲《回旋曲》。终曲以C 大调开篇,但随后又回到了最初的G大调。
在开场“庄严的快板”里,莫扎特的演奏遵循了军事音乐的传统,开始时几乎细不可闻,然后钢琴首次进入,挑逗般地推迟了进行曲主题的重现,终曲则带我们进入了喜歌剧的活泼世界。
当听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时,国王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站立起来听完了全曲,其他人见状亦一同站立起来,结果成为了现今听众当听《哈利路亚大合唱》时,便会自动站立的传统。
以色列国歌的音乐是源自罗马尼亚传统民谣“Cucuruz cu frunza-n sus”,由出身于比萨拉比亚的移民山姆·柯亨改编而成。捷克作曲家贝多伊齐·史麦塔纳的著名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中也曾经引用相类的乐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