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14 条结果
学堂乐歌,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中大量传唱的,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选曲填词) 《送别》原曲为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 (梦见家和母亲),由J.P.奥德威创作于1851年,国内广为流传的版本为由李叔同填词的
The Everly Brothers - All I Have To Do Is Dream 上世纪50年代的曲子,在黑手党2中出现在电台里。
雨季来临,又到了交配的季节。。。。
滚石于2004年将其评为史上最伟大的500首歌曲(The 500 Greatest Songs of All Time)的第330名,同时美国唱片业协会将其排在“Songs of the Century”(世纪之歌)榜单中的第146位。
马耳他的民族意识于19世纪中期觉醒,并于1930年逐步形成。之后存在诸多呼声要求马耳他颁布自己的国歌。《马耳他颂》首次演奏于1922年12月27日,其词作者DunKarmPsaila为当地著名的宗教及爱国主义诗人。
这首诙谐曲是描写火车的,当年(十九世纪中期)的蒸汽式火车,主题很魔性,我也被洗脑了哈哈。你们被洗脑了吗?
德国布拉姆斯作于19世纪中叶。取材于当时匈牙利的民间音乐特色。气氛热烈,节奏粗犷,旋律略带忧郁(我觉得)。
《鳟鱼》原本是由18世纪德国诗人舒巴特所作的一首诗。舒巴特因政治因素而遭囚禁,在牢狱生活中对自由的渴望,而作了鳟鱼这首诗。
该歌早在19世纪就作为意大利抗议者的民歌使用,只是在二战中被进一步传播。但是此歌的出处未明,但曲调很有可能出自民歌,而词作者已佚。一般认为,其曲调是借鉴了流传于意大利北部的儿歌《我的奶奶即将老去》以及皮埃蒙特山区的一首山歌的曲调。
乐曲织体的惊人变化不仅在 19世纪初难得一见,在今天也极具新鲜感。主乐思在紧凑的作品中多次现身,在圆舞曲式的变奏中伴着低音旋律出现,最终在遍及整个键盘的快节奏旋律中大放异彩。
The Promise(承诺),Secret Garden(神秘园),挪威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由Rolf Lorland(罗尔夫.劳弗兰)和Fionnuala Sherry(菲奥诺拉.莎丽)两位才华出众的音乐家组成,其音乐融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
作曲: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3月1日—1849年10月17日),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 相关资料: 这首降A大调练习曲的目的主要是训练节奏。
《绿袖子》是一首英国民谣,在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就已经已广为流传,相传是英皇亨利八世所作(他是位长笛演奏家),根据19世纪英国学者威廉·查培尔(William Chappell)所做的研究资料指出,《绿袖子》的旋律最早是记录在16世纪末英国著名的鲁特琴曲集
发行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该曲收录于吴莺音1997年12月30日发行的专辑《Denon Mastersonic》中,徐小凤、蔡琴等人都翻唱过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