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223 条结果
60523.html 青い夢の旅人(钢琴曲) https://www.midishow.com/midi/40155.html 悲の鎮魂曲(钢琴曲) https://www.midishow.com/midi/40150.html 伊格德拉修之树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1922年至1944年为苏联的国歌,1931年至1937年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歌。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程序的第一步为奏(唱)《国际歌》。
捷克作曲家贝多伊齐·史麦塔纳的著名交响诗《我的祖国》第二首《伏尔塔瓦河》中也曾经引用相类的乐段。 1897年,第一次犹太复国主义者大会,它成为犹太复国主义者的国歌,之后它被作曲家Paul Ben-Haim编为管弦乐。
在1917年二月革命爆发,3月15日俄罗斯帝国倾覆以前,一直是俄罗斯的国歌。帝国灭亡之后由《工人马赛曲》取代并成为临时政府非正式国歌,直至十月革命爆发,临时政府被布尔什维克推翻为止。
它是专辑《天空之城—美特拉》(2003年)中的第十三首歌曲,同时也是最后一首。
肖邦 A小调十二首练习曲,作品10,第二首《色彩》 Chopin Étude No. 2 in A Minor, Op. 10 "Chromatic" 《练习曲 作品10》大约创作于 1829年至1832年之间,并于1833年出版,标志着肖邦在音乐风格上的突破
最终,贝多芬决定使用合唱,但并未落脚于宗教,而是将这个乐章与他思考多年的另一个项目——席勒歌颂自由与平等的赞美诗《欢乐颂》——合二为一。不过,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在交响曲中使用合唱堪称前无古人,如何才能证明这样的创作是合理的?
贝多芬,C大调第一号交响曲,作品 21,第二乐章 充满活力的如歌的行板 Beethoven Symphony No. 1 in C Major, Op. 21, II.
肖邦 C大调十二首练习曲,作品10,第七首《托卡塔》 Chopin Étude No. 7 in C Major, Op. 10 "Toccata" 《练习曲 作品10》大约创作于 1829年至1832年之间,并于1833年出版,标...
每组变奏中的一段往往具有舞曲的特点,第二段常用两首交替演奏等技术手法,第三段则是卡农。随着变奏的不断推进,音乐的复杂性也在逐渐加深。在这趟音乐之旅的途中,巴赫似乎还在有意识地向当时的各种音乐流派点头致意,比如变奏16的法国风格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