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 1090 条结果
1998年初,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的总编导李凯在一次偶然翻阅闻一多诗集时,发现了组诗《七子之歌》,并决定把其中的首篇《七子之歌—澳门》作为纪录片的主题曲,请作曲人李海鹰为其进行谱曲。
第二节是勇士们的战歌。第三节是母亲把他的儿子献给祖国的歌。第四节是由孩子们演唱的,他们分别是12岁和13岁,他们都是为法国而牺牲的,他们被文迪安人包围,巴拉被命令喊“路易十六万岁”,他高喊“共和国万岁”,被当场处决。
接下来乐曲从A大调转为F大调,出现第二幕中《斗牛士之歌》的副歌音调,具有凯旋进行曲特点,坚定有力的节奏和威武雄壮的曲调表现了斗牛士的飒爽英姿。 反复时提高八度,使情绪显得更为高昂。 之后再现第一部分主题。
蒋开儒拿着报纸找作曲家王佑贵谱曲,王佑贵以歌词的语言格式很难用音乐来表达为由拒绝,但是蒋开儒没有放弃,他每隔一段时间,就给王佑贵送一次歌词。
喀秋莎(俄文:Катюша),作于1938年,由民谣歌手丽基雅·鲁斯兰诺娃首次演唱,马特维·勃兰切尔作曲,米哈伊尔·伊萨科夫斯基作词,是一首二战时苏联经典歌曲
第二乐章的速度指示虽然是“小快板”(Allegretto),但其音乐的结构与内容都与西方音乐的葬礼进行曲经典形式无异。这 段交响曲中最负盛名的乐章在以深沉的气质基调之上,仍然凭借贯穿始终的节奏型不断推进。
第二乐章较为缓慢,但远非平淡无奇,从开头纯净质朴的小提琴旋律开始,逐渐发展成充满期待感与力量感的《行板》(Andante),在一个又一个高潮后,以雄壮的音调画上句号。
紧随其后,具有朴素民谣风格的第一主题由木管和圆号奏出,省思式的第二主题旋律则来自优美的大提琴。经过由第一主题主导的灿烂的发展部和两个主题的先后再现,充满戏剧性的华彩乐段又将乐章壮丽的开篇唤回。优美的慢乐章像是一首间奏曲。
随后第二乐章“柔板”脱胎于贝多芬早期的一部钢琴四重奏习作,宁静的音乐将前面的紧张气氛释放了些许。
《伏尔塔瓦河》是斯美塔那的代表作、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中的第二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民族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这是一首充满魅力的抒情诗般的交响音乐,也是斯美塔那所作的最为宜于人们接受的作品。
黄家驹(1962年6月10日—1993年6月30日):中国香港殿堂级摇滚乐队Beyond的主唱兼节奏吉他手,也是其乐队贝斯手黄家强的二哥,其籍贯为广东省台山市。于1993年在日本东京意外去世,终年31岁。
此次上傳的版本為最多人演奏的第二樂章。
中间的戏剧和后面的童声散拍扒得可能不是很准,自己可以对照看看,BPM98 歌词如下可以直接导入 兜里有三文钱称几两油 包饺饵都不敢加肉 破烂的旧锄头生-了锈 要找个工匠修一修 映山红开满了东屯渡口 二姑娘清早卖湘绣 盼红了双眼又盼
《国际歌》曾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1922年至1944年为苏联的国歌,1931年至1937年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国歌。中国共产党入党宣誓仪式一般程序的第一步为奏(唱)《国际歌》。